【每日一习话】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 编辑:5moban.com - 18此外,社会保障体系要覆盖城乡,即城乡社会保障要做到一元化。
尽管事后看,那是一种乌托邦式制度设计,有逻辑上的漏洞,但至少当时背后有非常强的政治哲学基础。中国的经历并没有反证自由促发展的一般性结论,正好相反,是证明了中国人、中国社会也不例外。
实际上,奶粉和其他食品行业基本以国内企业为主,但是,不也是出了那么多安全事故吗?有多少是外资企业做的?如果以就业来定义国家经济安全,那么多银行贷款和国家投资都砸到国企,带来多少就业?这些年每年新增的就业中,接近90%来自民企和外企,所以,维持太高的国有经济反而威胁中国的就业安全。陈志武:抓大放小是换汤不换药,大国企反过来收购了小国企甚至很多民企,包括如今的房地产民营企业。陈志武:我搞不太清楚他说了什么,因为他经常变。不论哪个社会,对经济权利和财产权利的行政管控,就是限制个人的自由,必然抑制经济活力,给创新进步设置障碍,显然不利于经济增长。原来婚姻是被管控的,要领导同意才能结婚、离婚,现在决定权回归到了个人,私人空间的自由度提高很多。
政府的远见:别走不下去才跳出来南方周末:最近物价上涨较多,有些地方甚至开始限价。南方周末:有人说现在这么多问题,是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邓宁指出,企业通过不同的目标和影响因素组合也能形成优势,跨国公司的跨国投资战略和模式可以不同。
笔者承认中国企业(本土资本企业)国际竞争力确实尚弱,但全面地看,中国企业仍有自己的优势:1.中国企业在中低端产品的开发和制造上有一定的全球优势。二、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及投资并购的若干特点笔者以企业案例讨论中国企业跨国投资并购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发现这些企业的跨国经营有以下特点:第一,中国企业从国际经营到对外投资并购一般有一个发展过程。进入专题: 跨国并购 。笔者认为这个理论框架可用于分析跨国投资的影响因素,亦可用于分析跨国并购的影响因素,只是要考虑企业并购的成本,能否在并购后1+1>2,若能有并购收益大于并购成本的效果,则并购有意义。
四、总结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和并购从基本面看是中国企业因应全球化及企业条件的企业行为。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02~2008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存量上升6倍,流量上升20倍,2008年的投资存量和流量分别已达1840亿美元和559亿美元。
第三,部分产业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比重已经相对较高反对的声音似乎也有影响,2006年有关部门发文,明确对外资收购要进行安全审查。在中国,根据研究跨国投资的专业机构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估计,在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中,并购投资约占20%。一些国家视外国公司的投资和并购为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基本因素,通过国家政策和舆论引导,国民评价外国公司并购时,情绪因素会较少。
如果并购使东道国产业竞争力可能丧失长期发展机会,对东道国的国防安全可能有负面影响,则并购就会有政治或安全影响问题,就需要有政治和安全的评价。通过这些措施,放大跨国并购的正面作用,抑制其负面影响,民众也容易形成更全面的共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外国公司投资就成为许多国家,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进入专题: 跨国并购 。
政策的影响和引导很重要,因为事实上外国公司并购影响的复杂性不可避免,成熟的国家,既欢迎外国投资,亦同时基于对安全、社会稳定和就业、环境及国家利益等的影响,通过安全审查、反垄断审查、产业政策审查等,规范跨国公司的并购。2002年,中国对外投资只有20多亿美元,收购所占的比例也不高,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超过500亿美元,其中并购投资比例已超过50%。
但我们确实要认识到由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复杂因素的影响,由于并购的具体商业条款可能差距较大,如果我们只简单地看到其好或坏的一面,对有关的引导和规范政策不了解,我们可能会比较简单地主张反对或限制外资并购,亦会对外国反对或限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情况感到不理解。外资并购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允许外资在中国并购甚至是大势所趋。
例如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允许并欢迎日本投资,但对日本公司的一些收购要求,如收购著名的仙童公司(半导体公司,英特尔的创始人多来自该公司)的要求,美国朝野就反对者众,最后日本公司放弃收购。还要看跨国并购对市场的影响,跨国并购如果能增加东道国市场的竞争性和多样性,则有经济贡献,如果只是增加跨国公司对东道国市场的控制力,甚至可能提升垄断性,则负面影响较大。如果跨国并购以后投资者能持续投资,改进收购对象企业的能力,则跨国并购对东道国会有好的结果,如果没有后续投资和改进,则跨国并购对东道国实际上带来的经济利益将比较有限。第三,与各国的战略和政策有关。绿地投资通常直接给东道国带来资本和生产能力,成果明显。但为什么跨国并购容易受到反对或限制?这已经是值得我们深刻认识的重要问题了。
商务部有关方面的数据则是这个比例可能只有5%左右。概言之,从世界角度看,从中国角度看,跨国并购都日益重要,甚至已是趋势。
但是对外国公司的并购(即合并、收购股份、资产),或者叫跨国并购,评价看法就不那么一致了,有时反对声还可能不小。直接经济绩效不足,是对跨国并购的经济效果易有分歧的基本原因。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以收购股份、资产为主的跨国并购的投资比例上升很快。但许多收购,由于东道国的法规限制,或政治和舆论反对、附加条件众多等因素,或终止,或虽完成收购,但出价升高、附加条件过多,收购实际成本显著上升。
跨国并购首先的表现是东道国已有企业的资本控制权和生产能力控制权的转移,如果并购交易对象是外国公司,东道国甚至可能连资本流入都增加很少。社会和文化心理的影响,往往源于不了解情况,源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还与历史有关,这方面,各国差异较大。目前,跨国投资中,跨国并购的比例,全球大约为80%或更高,在发展中国家大约在50%左右。前者,即联合国的数据是在中国发生的所有并购,包括外国公司在中国收购在中国的外资公司或外资企业中外方的股份和资产,后者则仅指外国公司在中国收购中国投资者的股份或资产。
尽管各国都有反对者,但跨国并购由于能带来资本、技术,目前的情况是仍然持续较快发展。这个时候还发生了另外的情况,即中国企业开始日益重视在境外收购公司。
外国公司在中国的收购大约始自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就有反对者,但声音不太大。跨国投资有两种基本方式,一是跨国并购,二是绿地投资,即通过投资建立一个全新的企业。
联合国贸发会议2002年的报告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认为除跨国并购能解决东道国的具体问题外,要评价两种方式的差异,重要的是要看后续情况。总体地看,各国欢迎国外公司直接投资,认为其发展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跨国并购的影响,不仅是经济的,还有政治、社会乃至文化心理的因素。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外国公司并购加大力度,特别是2005年左右及以后,反对声也开始大了。过去有关规章中至少没有明示这样的政策。这种差异与数据口径不同有关。
目前经济尚未真正复苏的欧美等国都欢迎中国的投资,按以往趋势,今年中国对外并购投资的比例可能不会低确定补库价格的原则是,既要保护农民利益,也要维护市场稳定,建议将补库价格限定在每斤0.8元。
双周宏观经济分析时维9月,秋收在即。如此结果,或许完全出乎政策设计的意料。
粮食调控悖论在复杂的粮价异动成因中,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调控政策形成的粮食市场政策化趋向令人关注。下一步政策取向如何调整完善粮食调控政策,是亟待研究的课题。